讨论中国的城乡一体化需要考虑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的二元结构可能会长期并存,而且是不同形态的。要认识到中国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粮食主产区也极不均衡,中国小规模农业和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的事实,是近百年内都不会改变的基本事实;中国存在半工半耕(农民一边打工,一边耕种)是基本事实;生产与消费合一体是基本事实;家庭经营为主体也是基本事实。
不同场合不同人均已形成共识:中国新型的城镇化不是照抄运动,不是摊大饼似的建设,而是着眼于人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也是人的一体化,人的一体化不是建筑一个模样,不是说着眼于城乡建筑的模样,而是着眼于城乡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等。
我在中国考察时看到了太多工业侵蚀农田,听到并看到太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对比上面的大道路,中国的城镇化让我们很担心,它看起来是要消灭农村、农民,而事实是,几乎在每座大城市周边,都会有一大片半荒芜地带。这里的农民大多进城务工,由于缺乏投入,土地严重退化。如果将这些曾经的良田加起来,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千百年来,农民在土地上耕种,为什么在城镇化的高歌猛进中,他们突然丧失了对土地的兴趣?
因为在新的竞争中,农民失去了立足根本。中国在进入市场化经济时期,地方开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也抽取农村的剩余,所以有另外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达罗在1981年写道:有一个城市偏向型的制度安排和农村忽视型的制度安排,这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难题、困境,或者叫悖论。
中国一位人口学家在他测算的各种各样的表格中提供了生育政策不变,调整的低方案、中方案、次高方案和高方案。现在中国已经明显进入了中等方案,因为中国已经开始放开生单独二胎。这种情况下,中国到2050年,人口规模约在15亿左右,保守估计届时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为70%。那时将仍然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相当于一个美国(3.09亿)加上日本(1.29亿)再加上加拿大(0.35亿),相当于三个大国还在农村里生活。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90%,还有1.5亿人生活在农村,仍有相当于一个日本加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需要考虑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的二元结构可能会长期并存,而且是不同形态的。中国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粮食主产区也极不均衡,小规模农业和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的事实决定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小农经济,绕不开二元结构,绕不开城市和乡村同时并存的状况,这是近百年内都不会改变的基本事实。